胃潰瘍 / 十二指腸潰瘍
從症狀、原因到幽門桿菌檢查與治療完整解析
 
胃潰瘍與十二指腸潰瘍
 
胃潰瘍與十二指腸潰瘍統稱為「消化性潰瘍」,是指胃酸或消化液持續侵蝕胃黏膜或十二指腸壁,導致組織破損、潰爛,甚至出血、穿孔。這些潰瘍並非一天造成,而是長期刺激與黏膜受損未修復所導致的慢性變化。
 
潰瘍形成具有時序性,主要分為三階段
 
  1. 胃酸侵蝕增強或胃液分泌過多:例如幽門桿菌感染、壓力性分泌過多
  2. 黏膜細胞修復功能降低:如服用NSAIDs、抽菸、飲食不良
  3. 黏膜細胞間柵欄崩解:導致酸液滲入黏膜深層,引發潰瘍與炎症
常見症狀與特性
 
胃潰瘍與十二指腸潰瘍的症狀類似,但發作時間與位置略有不同:
 
  • 胃潰瘍:飯後 30 分鐘~1 小時內疼痛,胃部悶、灼熱,常合併脹氣、消化不良
  • 十二指腸潰瘍:空腹或半夜痛,吃東西後反而緩解,隔幾小時再度出現疼痛
 
其他常見症狀:
 
  • 飯後胃部悶痛、脹氣、噁心、嘔吐感
  • 食慾不振、體重下降
  • 黑便(出血)、糞便潛血陽性
  • 嚴重時可能出現劇烈腹痛(穿孔)或出血性嘔吐
胃潰瘍常見原因整理
 
1.幽門螺旋桿菌感染(Helicobacter pylori)
 
  • 是全球胃潰瘍的最主要病因之一,尤其在亞洲比例更高
  • 幽門桿菌會鑽入胃黏膜,破壞黏膜屏障,刺激胃酸過度分泌並誘發慢性發炎
  • 若未除菌,潰瘍易復發,甚至有演變為胃癌的風險
 
 
2.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NSAIDs)使用
 
  • 長期服用如 ibuprofen(布洛芬)、aspirin(阿斯匹靈)、diclofenac 等止痛藥
  • 抑制了保護胃黏膜的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導致胃壁易受傷、出血、潰瘍
  • 對年長者或空腹吃藥者特別危險
 
 
3.胃酸過多與胃排空異常
 
  • 胃酸分泌異常升高,例如壓力大、自律神經失調、賀爾蒙異常(如胃泌素過多症)
  • 食物停留過久、胃排空變慢,也可能讓胃酸有更多時間侵蝕黏膜
 
 
4. 生活習慣不良
 
  • 抽菸:尼古丁會降低胃黏膜血流與癒合能力
  • 喝酒:酒精刺激胃酸分泌、破壞黏膜屏障
  • 愛吃辛辣、重口味食物:可能加重胃酸刺激
  • 熬夜、壓力大、暴飲暴食:影響自律神經與胃酸分泌調節機制
 
 
5. 其他潛在因素
 
  • 遺傳體質:家族中有胃潰瘍史,可能有較弱的胃黏膜修復機能
  • 慢性疾病:如肝病、腎病、糖尿病可能影響黏膜修復能力
  • 少數是惡性潰瘍,需透過胃鏡切片判定是否為胃癌或腫瘤性病變
與其他疾病的區別
 
  • 胃食道逆流(GERD):症狀以「火燒心」、「喉嚨卡卡」、「酸液逆流」為主,與潰瘍的悶痛不同
  • 功能性消化不良:多數為壓力或腸胃蠕動異常所引起的脹悶感,胃鏡多為正常
  • 膽囊或肝臟疾病:右上腹悶痛、吃油膩易不適,但非典型潰瘍性疼痛
幽門桿菌感染是潰瘍最常見的元凶
 
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是一種會鑽入胃黏膜的細菌,會:
 
  • 刺激胃酸分泌過多
  • 破壞黏膜保護機制
  • 造成慢性胃炎與潰瘍反覆
 
若未除菌,除了反覆潰瘍,還可能導致:
 
  • 慢性萎縮性胃炎
  • 胃黏膜腸化生(癌前病變)
  • 胃癌風險提升
 
幽門桿菌是怎麼感染的?
 
幽門桿菌可經由口口傳染、糞口傳染或共用餐具等方式感染,家庭成員之間容易互相傳染,特別是幼年時期若曾感染,可能長年潛伏在胃內不自知。
 
哪些生活習慣可能加重幽門桿菌的破壞力?
 
  • 抽菸:抑制胃黏膜修復能力,延長潰瘍癒合時間
  • 喝酒:刺激胃酸與破壞黏膜屏障
  • 長期壓力大、飲食不規律:影響自律神經與胃排空
  • 服用止痛藥不吃飯(空腹吃 NSAIDs)
 
若想了解治療及手術詳細資訊敬請至門診諮詢加入官方LINE(點我)詢問。
 
小提醒:
 
如果您已知有幽門桿菌或常有胃痛、潰瘍病史,卻仍持續抽菸、喝酒、熬夜或暴飲暴食,將大大增加潰瘍惡化與復發的風險。
建議一旦確診幽門桿菌,除了配合除菌療程外,也應積極戒除以上習慣,並接受醫師定期追蹤胃鏡檢查,確保傷口癒合與降低胃癌風險。
檢查幽門桿菌的方法?
 
  • 胃鏡切片檢查(CLO test+病理切片):最準確,可同步評估潰瘍狀況
  • 13C吹氣試驗:非侵入、適合除菌後確認
  • 糞便抗原檢測:便捷、常用於追蹤
治療方式
 
1. 除菌療程(若確診幽門桿菌):
  • 三合一 / 四合一療程,服藥 10–14 天
  • 搭配制酸劑與黏膜修復劑
  • 避免抗生素抗藥性影響療效,療程中不可自行停藥
 
2. 非幽門桿菌潰瘍處理:
  • 停用 NSAIDs、止痛藥(若可替代)
  • 規律服用 PPI 制酸劑與胃保護藥物
  • 若胃鏡發現病灶出血,則進行內視鏡止血處理
 
3. 定期追蹤:
  • 治療後約 6–8 週進行胃鏡評估傷口癒合
  • 若有切片,會同步回報病理報告結果
生活上怎麼做才能讓胃好起來?
 
1. 規律作息與飲食
 
  • 三餐定時、避免暴飲暴食
  • 少油炸、辛辣、醃漬食物
  • 減少咖啡、濃茶、酒精攝取
 
2. 戒菸戒酒
 
  • 尼古丁與酒精會抑制黏膜修復能力,導致潰瘍反覆
 
3. 緩解壓力
 
  • 壓力過大會刺激胃酸分泌,建議調整工作節奏與適當運動
 
4. 避免空腹吃藥
 
  • 特別是止痛藥、消炎藥,應隨餐服用並依醫囑使用
什麼情況下應儘速就醫?
 
若出現以下症狀,建議不要拖延,應儘快安排胃鏡檢查:
 
  • 胃痛持續超過 2 週,吃藥無效
  • 吐血、解黑便
  • 食慾下降、體重莫名減輕
  • 半夜或清晨痛醒、空腹痛明顯
  • 糞便潛血陽性、健檢異常提示胃病灶
痔瘡相關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