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躁症 IBS
一緊張就拉肚子?便祕腹瀉反覆?你可能是腸躁症,不是腸癌
 
為什麼我的腸胃總是不穩?
 
有些人一緊張就跑廁所,有人便祕幾天後又突然腹瀉,也有人從早上起床就反覆拉肚子、肚子脹氣、悶悶痛,卻怎麼檢查都找不到明顯原因。這樣的情況,可能就是腸躁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
 
腸躁症是一種功能性腸道疾病,也就是腸道結構上沒有發炎或腫瘤,卻有反覆排便異常、腹部不適等現象。常見於 20~50 歲族群,尤其是壓力大、生活緊張的人。這類患者最常搜尋的關鍵字包括:
  • 一緊張就拉肚子
  • 腸躁症怎麼辦
  • 便祕腹瀉交替
  • 我是不是腸癌?
IBS 的疾病機轉與成因
 
目前醫學上尚未找到 IBS 的單一病因,但多數研究認為是「腸道與大腦溝通失調」的結果,也稱為腸腦軸失衡(gut-brain axis dysfunction)。可能影響因素包括:
 
  • 腸道蠕動異常(有些人腸子動太快,有些太慢)
  • 腸道對氣體或食物的敏感度增加(腸道易激)
  • 腸道菌相不穩定(如感染或抗生素後改變)
  • 情緒壓力或焦慮狀態刺激腸道神經傳導
  • 過去有腸胃感染史、腹瀉經驗者發病率較高
 
腸躁症是一種「腸道功能障礙」,不是想太多也不是腸癌,但若未妥善處理,會嚴重影響生活品質與社交信心。
腸躁症的症狀有哪些?
 
腸躁症症狀通常持續超過 3 個月以上,重點特徵包括:
  • 腹痛、腹脹,排便後症狀會緩解
  • 排便型態改變(便祕、腹瀉或交替)
  • 排便不完整感、黏液便
  • 清晨起床就腹瀉,或每次出門前都會想拉肚子
  • 緊張時特別容易跑廁所
IBS 有幾種類型?會交替出現嗎?
 
腸躁症依排便模式可分為 4 型,其中混合型最常見,也最容易交替變化:
 
  1. 腹瀉型(IBS-D):水便、頻繁拉肚子,特別容易在壓力大或剛起床時發作。
  2. 便祕型(IBS-C):排便困難、糞便乾硬、排不乾淨感。
  3. 混合型(IBS-M):便祕和腹瀉交替出現,變化不穩定。
  4. 未分類型(IBS-U):症狀不典型但符合 IBS 判準。
 
很多 IBS 患者的症狀會交替出現,常讓人誤以為是腸癌或腸炎,因此「正確診斷」非常重要。
 
若想了解治療及手術詳細資訊敬請至門診諮詢加入官方LINE(點我)詢問。
IBS 和腸癌怎麼分辨?
 
手機版瀏覽表格 可左右滑動
比較項目 腸躁症(IBS) 大腸癌或其他器質性病變
腹痛 與排便有關、排便後會改善 持續性、進行性疼痛,不因排便緩解
排便改變 便祕腹瀉交替、無血便 糞便變細、有血便、黏液便、解便困難
其他症狀 通常無體重下降、無夜間痛 體重減輕、解黑便、夜間痛醒
檢查結果 大腸鏡多為正常 可見息肉、腫瘤、狹窄、出血點
 
若有上述紅旗症狀,務必儘速就醫、安排大腸鏡排除其他疾病。
 
IBS 的治療方式與就診建議
 
IBS 的治療沒有單一萬用解方,而是根據症狀型態、生活壓力與個人飲食習慣,進行個別化調整。
 
1. 飲食與生活調整
  • 嘗試低FODMAP飲食,避免氣體生成類食物(豆類、洋蔥、甜食等)
  • 根據型態調整纖維攝取:便祕型多補水溶性纖維、腹瀉型避免過量
  • 建立規律排便與進食時間
  • 改善睡眠、減少情緒壓力、安排輕度運動(快走、瑜伽)
 
2. 藥物治療(需醫師評估開立)
IBS 類型 大腸癌或其他器質性病變
IBS-D(腹瀉型) 止瀉劑(Loperamide)、抗膽鹼藥、止瀉型益生菌
IBS-C(便祕型) 軟便劑、瀉藥(短期)、水溶性纖維補充劑(如洋車前子)
IBS-M(混合型) 依當下主症選擇藥物或搭配益生菌
情緒相關(焦慮/憂鬱) 小劑量抗憂鬱劑(TCA、SSRI)有助腸道神經調節
 
如果您的症狀已影響日常生活,或反覆使用益生菌、成藥效果不明顯,務必尋求腸胃科醫師診斷,才能真正穩定病情。
什麼情況建議做腸胃鏡?
 
腸躁症本身是功能性疾病,但為了排除潛在的器質性疾病,如大腸癌、發 炎性腸病(如潰瘍性結腸炎、克隆氏症),建議在以下情況接受腸胃鏡檢查:
 
  • 年齡 > 45 歲才開始有 IBS 症狀者
  • 糞便有血、解黑便或黏液
  • 體重莫名減輕、貧血、疲倦
  • 有大腸癌或息肉家族史
  • 夜間腹痛、腹瀉影響睡眠
 
大腸鏡能一次排除多種腸道器質性病變,是確診 IBS 前的必要步驟之一。
相關影片